北京七位来自不同学校的初中生向全市中小学生发出这样一封倡议书! 让我们“见字如面”
2020-07-21
今天是进入暑假的第九天,也在今天,咱北京迎来了应急响应级别下调至3级的好消息。

回想在疫情袭来的这近200天里,同学们的生活、学习、交流方式都发生了显而易见的变化。

因为疫情,各种学习资源需要在网上进行;因为疫情,平日里与同学、老师、亲朋好友的沟通也浓缩到了一台小小的手机上。

因为疫情,暑期远行的计划要暂时推迟,即使教委和学校用尽洪荒之力开发出各种线上线下资源来丰富暑假生活,但似乎也无法撩动那颗满怀遗憾的心。

小编了解~不是你想沉迷电子游戏、也不是短视频太“磨人”,而是经历了这么久的居家生活,太想来一场彻彻底底的远行,与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感受世界,回老家看望许久未见的亲人、甚至想要来到陌生的地方感受新鲜的空气......

都说最懂你的,都是与你有着相同经历的人!

最近,有七位懂你的小伙伴出现了,他们与你同龄(都是初中生),也居(zhái)家生活、学习了近200天,同样是电子游戏高手、热衷刷短视频。他们同样想要远行天涯海角,但深知疫情尚未彻底散去,远行仍需谨慎。

他们觉得,虽然脚步无法远行但暑假不能荒废,需要“搞点”事情!

“不妨来一次心灵远行?”

“拿起久违的纸笔写一封信,让远方的亲人读懂你的思念,给抗疫英雄们寄出崇敬之情。向老师诉说心事、甚至寄给陌生的人诉说自己深藏心底的悄悄话。”

“每个人写出的字迹都显现出自己的风格和特点。见字如面,看到字迹,就仿佛能够看到她本人站在你的面前”

“好主意!过度依赖技术、沉迷网络都给我们的交流带来严重影响了”

那就让我们“见字如面”!

七个小伙伴纷纷拿起自己的纸笔,开启了自己的心灵远行。别说,收获颇丰,他们寄出去的手写信件都收到了回复,且同样是手写,充满真诚且收获满满。

当然,收获不能独享,为了让更多的小伙们们能够加入到这场心灵远行的行列中来,这七位小伙伴们经过反复细致的筹划,与专家们的交流,最终决定今起向全市发起倡议

“拿起纸笔,见字如面”,请大家尝试更多的用纸笔书信的方式来沟通、表达!

“拿起纸笔,见字如面”———倡议书

大家好!

当今时代,手写书信离我们渐行渐远。不可否认高科技产品的便利,但过度依赖技术、沉迷网络也给我们的交流带来严重影响!在此,我们来自北京不同学校的七位同学,一起向大家提出“拿起纸笔,见字如面”的倡议。请大家尝试更多的用纸笔书信的方式来沟通、表达。

首先,纸笔书信不仅是从古至今的沟通方式,更是中国的传统礼仪与文化瑰宝,代表着诚意、尊重与深厚的情感,“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承载着万金难抵的、持久的、真实可触的感觉.长久保存,反复阅读,带给人特殊的回味。

其次,每个人写出的字迹都显现出自己的风格和特点。见字如面,慢慢品读,仿佛写信人就在与你面对面倾诉,远比那乏味的印刷体更加亲切。潦草显现出的急切,工整表达出的认真,轻重字迹传递出的心情,正所谓“字如其人”!从朋友的笔迹中便可领略他的当时的心情。

第三,中国字是中华民族的文脉符号,是人类文明的见证。从文字诞生标志的甲骨文,再到青铜器上的经文、石刻上的小篆、纸质印刷时代的各种字体......文字始终伴随着文明社会的进程,亲书文字,就是在传承我们优秀的中华文化。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朋友们,在这特殊的疫情时期,让我们行动起来,开始多多用纸笔书信的方式沟通吧!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走上这心灵沟通的桥梁,慢慢品味那流逝在时光中的古典之美吧!

附: “拿起纸笔,见字如面”书信征集活动要求:
1.字数不限。
2.主题不限,写信对象不限,不一定要将信寄出。
3.上交方式:将信件电子版上传到邮箱:2228494964@qq.com
4.第一期活动截止时间为7月26日晚10点。
5.优秀作品将推荐发表。

写在最后:

这七位同学分别来自不同的学校,他们中间有今年刚刚升入初一的同学,也有稍大一点的初二学长。因为疫情,他们无法经常见面,为了做好这次的倡议书,他们的微信群比往常热闹了太多,策划着如何将倡议书写的更加有诚意,如何使用措词,时间表如何安排,收集信件的渠道怎样设置,倡议书的制作版本如何定等等。有时晚上十点多、十一点了还在进行细节的沟通和磨合。

小编看到七个小伙伴们的努力,感触颇深。首先,“见字如面”这个创意的提出,就让我们眼前一亮,他们能从手机、网络游戏的陷阱中跳出来,爱上书写,这对他们来说就是一次成长。同时,隔空的通力合作,齐心协力共同组织这样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想必他们也得了一次很好的培养团队意识的好机会!此外,看到他们自己制定计划,起草方案 ,虚心接受专家们的意见,更是让小编意识到,这不就是无形的教育,是在小伙伴们主观能动性驱动下的创新行为,不就是我们教育一直追求的在实践中成长吗?不比多做两道练习题成长更快?!

好啦,最后的最后,小编想隆重介绍这七位同学,他们分别是:

北京中学  李槟子 

北京市第十三中分校  白恩齐 

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  贾孟童 

北京市三帆中学  窦德铭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徐若涵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魏士钧

北京市第五中学分校  江智媛

  • 北京市海淀区丹棱街10号新海大厦6层北区
  • 010-82666626
  • hdjyjjh@163.com
  • 版权所有:北京市海淀教育基金会    京ICP备160287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