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高考生,请听一听这份“穿越”了十七年的高考祝福
2020-07-07

明天,高考生们将要进入考场

为十二年的刻苦学习、日积月累

多半年来的战“疫”备考

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都说这届考生是最特殊的一批

“生于非典,考于新冠”

备考过程中的艰辛不言而喻

陪伴着大家的老师们都将一切

看在眼里,放在心里


走进考场前

再聆听一次老师们的祝福吧

2020高考加油

希望所有为梦拼搏的高考生

都能考入自己理想中的大学

收获更广阔、更精彩的人生


在同学们的身边

还有一群“特殊”的老师们


十七年前,这群“老师”就在考场中

TA们或是严守考场

护送高三学子安全顺利地完成高考

或是怀抱着“成为教师”的理想

在考场上争分夺秒、奋笔疾书


十七年后,TA们正在岗位上

站好高考前的最后一班岗

为考生们保驾护航


可以说,这群老师

最能理解同学们现在的心情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

TA们给考生送上的心里话


“非典”那年 我进了隔离考场


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教师 刘姝君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让我们经历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2003年,“SARS”也是这样进入我的生活,这一年,也是我的高考之年。那时的我也曾焦虑万分,也曾手忙脚乱,高考一天天逼近,身边每天都是关于抗击“SARS”的新闻,和现在的你们太相似了。


高考如期而至,7日早上,我早早到了考场,排队测体温。不知道是因为燥热,还是真的发烧,体温计居然显示38℃,上报、隔离……就这样,我进入了“非典”的隔离考场。


进入隔离考场,我的心情一度跌入到低谷,偌大的30人标准考场,一共5个人。两个穿着防护服,戴着白色口罩,全副武装的监考老师,外加三个考生,而我就是其中的一个。


“同学们,对你们进行隔离考试,是为了你们和其他同学的安全,希望你们……”监考老师的话在我脑子里嗡嗡地响。


经过一番思想挣扎后,我尽量把自己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在接下来做试卷的过程中,我本着先易后难的考场真理,不管哪一门,遇到不会做的题就先跳过去、回头再想……尽全力做到不因“特殊待遇”影响考试的情绪。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考试,就在这样“特殊”的考场下完成了。


现在回头想想那时高考的我,再看看现在高考的你们,我想告诉大家——调整心态,坦然面对。把冷静留给自己,以一颗平常心坦然面对。


“非典”那年 我在高考考场监考


育英中学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副主任


高三化学教师 张薇


2003年,我带的第一届学生面临高考。也是那一年,北京市高考迎来改革,高考时间提前到六月举行,而SARS疫情正肆虐京城。时隔十七年重温过去,非典时期的高考和如今确有相似之处,但又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首先,交流方式不同。2003年时,网络技术还不像今日这样发达,师生之间的沟通要通过一根长长的电话线联络。如今,师生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在一起”,大家并不孤单。


其次,资料获取方式不同。那时没有电子材料,老师把印制的试卷、材料等,一份一份放在学生的书桌上,居家复习的学生们分时段回校领取资料,避免交叉接触。而现在,面对网上优质的课程资源和材料,孩子们更该学会的是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


最后,心态不同。有了非典的“铺垫”,大家面对疫情等危机的心态更平稳了。最近,北京出现疫情的反复,北京市政府各项工作的处理力度,响应度,速度都是非常了不起的,这些也让备战高考的孩子们感到安心。


2003年的高考,身为年轻教师的我原本并不参与监考。因为一位监考老师发烧体温较高,我才在高考的前一天接到通知,去文科考场监考。那一年,防疫措施已很严密,学生要测温、填表签字后方可进入考场。印象中,考场里的负责服务工作的老师也特别多,随时能够启动的备考教室也特别多。


特殊的回忆在头脑中一一闪过,我还有些话,想对今年高考的孩子们说:

首先,把握机会,不懈努力。在考前的最后时间,拿出更强的自律性,带着更强的目标性,不懈努力直至最后。

 

其次,沟通交流,化解焦虑。大家可以把自己的焦虑、顾虑跟自己信赖的老师和长辈沟通,以积极、阳光的心态去面对考试。

 

再次,充分复习,积极应考。不要再做新题,可以再看看一模、二模、近年高考等重要试卷。

 

最后,调节情绪,平常心应考。


高考是高中生活的终点,但更是未来真正人生的起点。祝愿每个孩子都能在高考中以最佳的状态发挥,打开属于自己未来人生的那扇门!

  • 北京市海淀区丹棱街10号新海大厦6层北区
  • 010-82666626
  • hdjyjjh@163.com
  • 版权所有:北京市海淀教育基金会    京ICP备16028784号